走向世俗与儒雅——汉唐间孔子形象 的演变******
作者 :丁红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所副研究员)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思潮 。随着儒学 的沉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学 的象征,孔子形象 的变迁附着了更多的政治 、社会内涵,特别在汉唐时期 。
一 汉时谶纬神化下 的孔子形象
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 ,鲁国相史晨向尚书省奏请祭祀孔庙 。文中,史晨一再强调孔子 是“乾坤所挺 ,西狩获麟,玄丘制命 ,……为汉制作”“汁光之精 ,大帝所挺 ,……承敝遭衰,黑不代仓……获麟趣作 ,端门见征,血书著纪”(《隶释》卷一《鲁相史晨祠孔庙奏铭》) ,因 是上奏尚书省 ,自 是要谨重万分 。显然,对孔子形象 的描述 ,其杂用了当日弥漫一时的较多的谶纬观念 ,这也 是一个时代的基调和底色 :其母颜征在“野合” ,诞育了孔子,一如刘媪息止大泽,“梦与神遇”而产下汉高祖般 , 是应世感生 ,也即声称的“乾坤所挺” 。“玄丘”,指孔子被称为“玄圣素王”。“有德无位”是孔子一生真实的写照 ,为此尊奉为“素王”;素王为汉制作宪法 。孔子为黑帝水精 ,即水德 ,是尚法 的象征。秦始皇定秦为水德 ,就是取其“刚毅戾深 ,事皆决于法……然后合五德之数”(《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更何况 ,孔子曾做过鲁国 的司寇,本就掌管、熟习律法 。所以孔子被派来人世 ,制定宪法,阐释天命 ,以推行教化,即水胜火(汉,火德,尚赤)也 。对此 ,孔子本人也有明确 的自觉,“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亦有担当大道的自信。
这种比附下 ,各种《论语摘辅像谶》《论语素王受命谶》等踊跃出现 ,进而成了一个时代的思潮 。这中间 的一个关键 ,就 是时人对远在700多年前孔子形象 的描述 ,典型的就是《春秋演孔图》所描绘 的“大九围,坐如蹲龙”,“首丘”“龟脊虎掌”等;“龟脊”,即凸起,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驼背。
与此尊崇孔子(时封褒成侯)及儒学在西汉元、成间 的上升相联系的 ,是西汉中晚期以来 ,可能存有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的画像以表彰 、推尊 的传统,如“光和元年(178年),遂置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传》)。同时,与西汉中期 的海昏侯汉墓孔子衣镜相比 ,也一改画风,集中以“孔子见老子”、表彰好学的儒者之风 的面貌出现,也沉淀成了一种稳定 的构图式样:头戴小冠、长须 、束带 、长衣 的孔子毕恭毕敬地站立右边 ,面向左边的老子请教,身着长袍 的老子则拄一弯曲的拐杖躬身而立,中间 是一童子,即孔子的老师项橐 。孔子身后,是陪侍 的弟子 ,即其足以自豪的颜渊 、子路 、子贡等五人。
《春秋演孔图》的描述不免空泛,今能有幸一睹汉时的孔子画像。这类画像,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留存物较多的 是画像石上 的孔子形象 。今所见最早 的这类画像石 是山东微山县出土,约在元帝时期(前49—前33年)。集中出现在东汉中后期 ,即数量较多 的“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至少30块以上) ,又以曲阜附近地域出土为多 。虽然孔子的面貌因石材 的漫漶等不甚清晰 ,但其俯身前倾以示敬重 ,其背略驼 ,却是一望即知。这正吻合这一时期谶纬思潮的想象。二 、墓室壁画中屡见不鲜。典型 的 是西汉晚期的洛阳烧沟61号墓、新莽时 的陕西靖边渠树壕汉墓 、东汉晚期的和林格尔汉墓中所绘制 的孔子形象 ;但其帽饰(小冠 、幞头、平冠) 、身形(瘦削、粗壮)等都有明显差别 。
这说明孔子形象 的绘制基本稳定,但细节上有不同——还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不过,附着在孔子形象上的不无牵强、粗鄙 、浅陋的谶纬比附,所谓的“异相”,在曹魏就已开始的严禁谶纬下 ,急遽地走上了衰落之路而渐趋被剥离;隋时,谶纬已完全衰歇 、败落了 。
二 南朝:孔子人间形象的转变与彰显
荡去了谶纬附着上的种种神异与光彩 ,东晋、南朝 ,因儒学地位受到玄学 、佛教等强烈的冲击 ,而在一定程度上回到了孔子原始 的本真形貌。
早在东汉末年 的中平三年(184年) ,党锢解禁后 ,晚年的郑玄在注释《论语》时 ,已特别注意解说孔子言行 的背景 ,即剥离了各种《论语》谶 的比附、神化 ,展示出了一位切实 、活泼生动、言语蔼如的长者形象 ,一个更趋坦诚 、真实的孔子形象。如郑玄对《述而》“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的注释 ,就只 是强调孔子“习读不敢懈倦”“汲汲然,自恐不能究竟其意”而带来的对未来的一丝隐忧和恐惧。这更符合孔子 的生活实际 ,也把孔子从云间拉到地上 ,一变昔日扑朔迷离 的神化色泽 , 是一位蔼如的智者 。这一倾向 ,东晋时被另一名士范宁——范晔 的祖父所继承。范宁力图抬升儒家 的地位 ,竭力恢复一度被何晏 、王弼等玄解所遮蔽的一些真实景象,表现了朴实解经 的风貌 。
这样,明显有过多神化、特异 的孔子形象自然如无源之水,枯竭了。
与儒学 的衰退相一致 的 ,是这一时期 的墓葬,也一改两汉时期墓葬墙壁多绘制圣贤忠臣、勇士、烈女贤妻等形象,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不见了踪迹。在南方,着意凸显了荣启期与竹林七贤(特别 是南朝 的帝王陵 ,如南京西善桥南朝墓 、丹阳胡桥南朝大墓等壁画)等名士 ;北方则多为隐士、孝子形象(如《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壁画墓》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下葬的元谧石棺等)。
不过,在一些时人 的绘画中 ,仍不时见到孔子的形象,如《历代名画记》卷五至七有戴逵《孔子十弟子图》,陆探微《孔子像》《十弟子像》《孔颜图》,宗炳《孔子弟子像》 ,张僧繇画“仲尼十哲”等 ,但明显少了许多 。在今孔庙圣迹殿,或传为顾恺之绘 的孔子像,接续东汉时墓葬壁画的传统 ,头戴平冠 、褒衣博带、“秀骨清相” 的孔子成了心中较真实 、最理想 的孔子形象。
这是孔子形象转变的一个关键 。
三 隋唐时祭孔制度的完善与孔子形象 的基本定型
在初唐 、盛唐,就已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往昔的尊崇情形。两汉时,“先圣”成了周公的专称,孔子只好屈居第二 ,成为传达周公意旨 的“先师”。据《新唐书》卷一五《礼乐志五》 、《唐会要》卷三五“褒崇先圣”条,这一时期尊崇、祭祀孔子 的重要举措有:贞观二年(628年) ,罢周公,升孔子为先圣 ,以颜回配。贞观四年 ,诏州 、县学皆作孔子庙 。神龙元年(705年),以邹、鲁百户为隆道公采邑,以奉岁祀 ,子孙世袭褒圣侯 。开元五年(717年) ,颁布诏令《令明经进士就国子监谒先师敕》 ,考试前先拜谒先师孔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更进一步抬升,追谥孔子为“文宣王” ,并褒赠“十哲”,东西列侍(《旧唐书》卷二四《仪礼志四》)。制度日趋完善,规格 、地位日渐上升 、稳定。重要 的 是,在浓烈 的尊崇氛围下 ,更沿袭、上升到国家 的层面,即借助科举的力量,《论语》成了一门必考科目 ,促使了整个社会的研学。
既然各地州县需建孔庙,孔子形象的绘制与规范就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如檀州刺史韦机 ,显庆(656—661年)中“创立孔子庙”时 ,就“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述”。
与此相应, 是一流画家阎立本 、吴道子等对孔子形象 的绘制与定型 。
今仍能一睹 、颇负盛名 的是传为阎立本所作的《孔子弟子像》长卷,绢本设色(今藏故宫博物院)。阎立本(601—673年) ,曾奉诏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卷》 ,卒前曾任中书令,当日地位极为尊崇。阎氏生活的时代 ,正 是各州县诏令营建孔庙 的突飞猛进时期,适逢其会 ,恰能作为规制 ,颁示天下 。其所画 ,正 是一位头着儒冠 、长髯及颔 、目光深邃 、睿智 ,一袭长衣 的儒者形象;侧面 ;左手略微举起 ,一副正在讲解、授业的模样 。唐时“孔庙”“先师”身份的界定,也自会孕育出这类形象 。
而今曲阜孔府所藏高大威猛 、目光略微向上 ,为汉制作律法的《司寇像》,一般认为 是吴道子或以其粉本为基础 的作品 。但其“口露齿”“眼露白”“重耳”等不免丑陋的异相,这汉时谶纬的遗绪 ,与唐人主流认知 、传达智慧与理政观念的“先师”形象截然异趣 。反倒 是“圣迹殿”中陈列的刻石 、传为吴道子所绘 的“先师孔子行教像” ,长髯飘飘,一副儒雅、蔼如的形象 ,倒很契合唐人的界定和心理期待。
阎 、吴之后,可能因其盛名 ,或因诏令作画、版式一统等缘故,唐人无力超越反而渐趋不再绘作,衰歇了——但也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格式,即一种粉本与经典 ,在世间流传 。同时 ,又以绘刻 、塑像的形式,展现了孔子形象在社会上的全面拓展。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19日 13版)
新发现填补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空白******
“这是我国旧石器考古非常重大的突破”“这 是旧石器考古人期待已久 的好遗址”……近日,四川遂宁市桃花河遗址暨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成果专家研讨会在射洪市举行 。会上呈现 的系列成果显示,四川近年来在成都平原及涪江流域均发现多处旧石器遗址,有的发现遗物丰富,地层堆积较好 ,保留了人类活动的原生信息,可以初步还原远古人类 的生产生活状态 ,建立特定时段文化演变 的序列 。
专家认为,继皮洛遗址之后 ,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再次取得重大进展,推动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取得新的突破,展现出四川盆地旧石器时代考古 的巨大潜力 。
在四川遂宁市桃花河遗址采集到 的部分石器 新华社发
为讨论古人类行为模式提供线索
202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涪江流域遂宁段和涪江流域绵阳段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 ,发现20多处旧石器地点 ,调查发现手斧 、手镐 、重型刮削器等数百件典型石制品 ,充分展示了在涪江流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 的极大潜力。
其中,位于射洪市香山镇鄢家沟和田家湾两个地点的桃花河遗址,遗物丰富 、地层堆积较好 ,但面临基本建设破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迅速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
“本次发掘初步揭露了三期旧石器时代文化。三期文化自下而上 ,发展连续贯通,但又呈现出阶段性差异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 、桃花河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郑喆轩说 ,第一期在石制品组合中含有较高比例的大石核、大石片以及以大石片为毛坯的重型刮削器,此外含有少量手斧 、手镐 、石刀等较典型的大型切割工具;第二期石制品尺寸有所缩小,大石核 、大石片和重型刮削器较第一期比重下降 ,中小型石核、石片和工具比重上升 ,存在中小型石片工具;第三期基本不见大石片及重型刮削器,以中小型石核 、石片和工具为主 ,且对石料有一定选择性 。
三个文化期均发现了石制品密集区,不同密集区各具特色,多数石制品没有风化、磨蚀痕迹,有的石制品碎片则可以成功拼合 ,初步表明遗址为原地埋藏 ,为讨论人类行为模式、遗址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提供了线索。
此外,遗址也发现了数十件动物化石 ,初步判断有鹿 、牛 、马等大中型草食类动物。
根据现有考古材料以及初步的文化因素分析 ,专家认为桃花河遗址 的年代初步估计在距今20万年至5万年之间,更准确的测年工作正在进行中。
“南方旧石器遗址不少,但出土 的石制品数量却并不多 ,桃花河遗址面积大、发现遗物多、密度高,应该属于基本营地或中心营地,提供了非常丰富 的信息,这是期待已久 的好遗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说。
呈现成都平原旧石器工业面貌
2019年 ,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眉山市东坡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在位于眉山市东坡区 的坛罐山开展考古调查工作 ,共出土石制品518件 ,清理坑 、沟等遗迹现象10余处 。
研讨会上 ,专家确认该遗址出土石制品大多以砾石为原料,岩性以石英砂岩为主 。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 、石片、断块/断片/碎屑 、工具、备料 。工具类型除石锤和石砧外,还有砍砸器 、刮削器、凹缺刮器 、锯齿刃器 、重型刮削器、手镐等,另外还有使用过的砾石以及石片 。工具多以砾石或断块为毛坯 ,采用锤击法加工,多见单边、单向修理 ,整体上属于中国南方砾石石器工业 的范畴。
根据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光释光测年 ,初步推测遗址有石制品埋藏的地层最老年龄当不低于20万年 。这是成都平原目前发现 的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成都平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
2022年 ,为配合眉山市彭山区武阳安置房一期项目建设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山市彭山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组织开展了武阳遗址考古发掘,出土旧石器时代石制品2600余件 ,揭露出多个旧石器时代文化层 ,提取了古人类活动 的科学信息 。
据介绍,武阳遗址是成都平原首次发现大规模原地埋藏 的小石片石器遗存 ,对了解成都平原晚更新世中晚期旧石器工业面貌有重要意义 ;遗址内丰富的拼合组与较大 的拼合潜力,说明遗址存在多次原地打制石器行为 ;发掘石制品数量多且类型丰富,地层堆积厚且序列完善,进一步丰富了四川盆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内涵 ,完善了旧石器文化序列,也对理解当时该区域古人类生存行为有重要价值。
建立特定时段文化演变 的序列
“原地埋藏的遗址难能可贵 ,它保留了原生 的信息 ,人类活动信息得以保存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表示,桃花河遗址地层非常清楚 、埋藏状况完好,把地质条件和地貌特点 、古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人类行为等文化信息融为一体。此外遗址多层位、多时段,分层清楚明确,人类活动信息分辨率高,可以据此建立特定时段文化演变 的序列。
“桃花河遗址 的石制品成堆地出现 ,特别适用于活化历史场景,很多旧石器遗址都没有这样的发现。”高星说。
高星同时表示,武阳遗址的出土石器与皮洛遗址、遂宁桃花河遗址等都不一样 ,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尤其人类活动现场鲜活保留 ,这种遗存对于未来在展陈中活化历史场景非常重要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认为,武阳遗址丰富的遗存可以还原远古人类 的生活场景 :“他们生活在河漫滩,经常受到洪水困扰 ,只能短暂在生活居住地停留 ,生活环境相当艰苦。”
同处于成都平原的坛罐山遗址也是一处古人类多次光顾 、短期活动 的原地埋藏遗址 。它和武阳遗址以及更多遗址 的发现与发掘 ,将逐渐还原成都平原古人类 的生活状态,揭开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面纱 。
专家指出 ,桃花河遗址 、坛罐山遗址 、武阳遗址等遗址的发现以及周边的调查,表明四川盆地具有开展旧石器考古 的极大潜力 ,并为进一步考古提供了线索 、方向和思路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平原已经新发现14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已开展考古发掘 的遗址近10处 ,为下一步构建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旧石器年代框架、完善工业体系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12日 09版)